山东诸城: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之践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UMaarchitects Author 张同磊
山东诸城|艺术乡建的思考 & 实践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之践行
艺术乡建这个话题,从民国时期说起,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看到社会落后、最深层的贫弱深处在农村,开启了对农村改造的教育试验,直指“愚、贫、弱、私”的弊病。
并用四大教育来针对: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 山东 · 诸城 · 蔡家沟
当时,在农村改造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积极的局部成果,由于社会动荡与战乱等原因,这些实验戈然而止。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人物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他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最关键的切入点,即“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的提法和做法影响了当时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参与其中。
▲ 山东 · 诸城 · 蔡家沟
而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的梁漱溟先生,提出了用创造新文化来改变旧乡村的理念,形成了新文化在农村有限的态势。那一代人的理念、目标、路径的实践,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消灭文盲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上到下的整体运作,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推动力不同,这一场大众化的长期国家战略,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方面力度、广度全方位塑造与影响深远。
▲ 山东 · 诸城 · 蔡家沟
进入当代社会,恢宏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导致了广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城乡反差进一步扩大。在全面实现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国策背景下应运出台了多种推动振兴乡村的政策和实施的方式方法。
当下乡建,四种模式
现下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除政府直接推动的规划,其中长期或专业性参与,一般是体制内相关的研究部门或大学的参与,被认为是顶层设计者的一种,他们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
▲ 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左一)在蔡家沟村调研视察,与艺术家张破交流
另一种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工商资本广泛参与的项目,这一种同时伴生着规模巨大的规划设计力量和运作平台,从现实角度说这是最大的参与力量;但由于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都是慢功夫,需要长期的大规模资金支持和精准的项目选择,其风险也是可想而知。
第三种则是地方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尽量在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它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形态:
一是内生性的,利用资源特点发展出地方特色的文化与经济,成功的案例不少;
二是没事找事式夸大牵强附会的依据,想当然的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一般得到的是啼笑皆非的结局。
▲ 时任山东省长龚正(右二)来蔡家沟调研视察
以上粗略谈到的这些方式是目前的主流,虽然客观上在改变着乡村;但却普遍的直接忽略了乡村的主体 —— 农民。
第四种则是个特殊群体形成的“艺术乡建”模式,而艺术乡建又是诸多方式中最独特、最具现代意识、最人文化的文化乡建的一种。
而在此聚焦于山东诸城“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的乡建试验,至少从精神层面连接于晏阳初们的精神内核,这种相序性是弥足珍贵的。
驻扎融入式,实体艺术村庄
作为艺术从业者们进入乡村的驱动力,本质上是体制外的艺术从业者在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的当下,对生存路径的新探索,创造新的名誉点,在乡村相对容易获得自由、平等与尊重诉求的满足,生活成本较低。
客观上这他们是优质资源的本身,而技能与时间的投入增强了从概念到现实的适应能力,简单的概括艺术乡建的多种形式:活动式 — 候鸟式 — 商业式 — 驻扎融入式。“蔡家沟·艺术试验场”是“驻扎融入”的尝试,也交叉包含着以上其他方式。
▲ 初来蔡家沟的艺术家张破
蔡家沟村,是诸城市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诸城市南部丘陵环常山风景区东北麓山脚下,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距离市区、青兰高速仅10公里,交通便捷。
常山,古称卧虎山,文化底蕴深厚,宋代文豪苏轼任职密州期间多次蹬临常山,并留下众多诗词;但蔡家沟村由于历史原因,是个被遗忘的角落,村落荒凉破败,空心化、老龄化十分严重。
▲ 蔡家沟 村民孙秀香(68岁)作品2021年
▲ 蔡家沟 村民张则英(74岁)作品2021年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于2017年末在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党工委、管委会批准支持下,由艺术家张破主导,李飞、王涛、周杉、于贞志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共同发起,钟珊,王铁良,刘新歌夫妇,胡燃,韩三明……等艺术家参与的艺术乡建项目。
其目的是实现以村民为主体、艺术家长期驻村与村民高度融合共建的“实体艺术村庄”;艺术家作为“新村民”带动“原住民”,重置产业结构,激活闲置资源,突破老龄化现状的制约,重新赋予村庄以文化灵魂和经济活力,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带动旅游,实现经济发展。
所以我们提出了自律性的理念即:“艺术家农民化,农民艺术家化”。这种“驻扎融入式”的具体实践,我们自认为是一次从农耕文明意识向现代文明意识转变的凤凰涅槃,这正是建立“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的现实意义和诉求所在。
以艺术之名,试验破题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的形成是“艺术乡建”的要素组合,是对根本问题“破题”的一个试验过程。其要素首先是在相互需求下产生的行动,其次是特长和技能拥有者的长期参与,再次是农民兄弟们的参与配合。
根本问题是在大政府的空间语境中与政府诉求的一致性程度,直接决定资金投入的来源与量值;其次是和大多数村民之间能否建立起平等与互信,经济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能否前后相随的发生。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当代的包括自身在内的“愚、贫、弱、私”。
我们不是救世主,需要从认知上得到深化,行动上得到延展,要面对十分复杂的问题;而蔡家沟村的复杂性几乎包罗了落后农村的所有问题,在此耕耘四年多的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这种链接依然是脆弱的。
我们把这践行看作是意志力与眼界在个体和团队的理念与品质上如何反映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有人追问我们:为什么来这里?来干什么?怎么干?……
分析政府、村民以及同行的质疑,从而发现扑面而来的问题很多:
其中主要问题是:
与政府诉求之间最大的公约数;
如何彻底放下身段剥去自身的虚幻外衣,深度融入乡村生活挖掘创作源泉;
对资本介入开发的恐惧;
当代艺术与传统生活文化的兼容性;
沟通的难度;
政府换届带来的不确定性,必须适应在动态中寻求相对的稳定。
在四年多过程中践行实施路径,即:公益教学 — 艺术创作 — 大众文化 —文创产业 — 民宿旅游。
并提出四级产业发展逻辑次序,与村民高度融合形成蔡家沟艺术特色产业链。
▲ 蔡家沟 村民张则英画室
第一级 艺术作品的创作,出自各艺术家工作室,保持原创,具有思想和审美的更高要求,外来驻村艺术家和逐步成熟独立创作的农民艺术家有机的合成为一体,着重于艺术创作,形成蔡家沟特色。
▲ 诸城派古琴传承人演奏现场
主要以绘画、摄影、影视剧拍摄、剧本写作、诗歌创作、音乐、古琴传承等产生大量作品,让一年四季生活流布于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
在保持纯艺术作品定位的前提下拓展市场空间,由专业艺术品经营机构定向对大城市以及国际推广和展览,把部分作品转换成经济价值。从而实现艺术和经济齐头并进,为建立文化品牌的段位起到定位作用。
▲ 蔡家沟村民写生现场
第二级 艺术教学,是实现各期目标的核心重点科目。
1、由于蔡家沟村缺乏传统文化和人文基础,必须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文化形态,我们针对老龄化的群体创制出一套“七天教学法”,以此基础进行免费教学,让部分中老年村民通过极短的时间对艺术产生兴趣,初步掌握绘画技能进入画坊工作,经过前三年的实践,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2、由此产生的作品由试验场运营机构安排展览或销售,与培训机构合作,大力推广“七天教学法“并接收学员,进一步扩大参与人群,形成规模效应。
3、手工艺教学,以“百工传习所”为基础,让部分村民学到手艺,提升艺术素养,提升文创产品的制作生产能力。
所以,教学是形成产业链重要支撑。
▲ 艺术家在蔡家沟村写生现场
第三级 在缺乏传统工艺社会基础的现实状况下,以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和使用的前提下,发挥驻村艺术家设计师的优势,设计制作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文创特色产品,由百工传习所、画坊以及个别掌握手艺的工匠和农民画家、农民摄影家来制作生产。
经济价值的转换,由文化运营公司经营其产品作品,并在村内发起文创产品创意市集,广泛吸收吸引各路能工巧匠展示传授技艺,以此作为平台来推广销售交流,做到定期化可持续,先艺术后商业,逐步形成诸城南湖蔡家沟文创产业基地,进而辐射到整个常山区域。
▲ 2021年4月,抖音联合蔡家沟举办“田野艺术展”
第四级 蔡家沟村因为艺术的介入和艺术气息的渐浓,有多彩的艺术家工作室,和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设施以及墙体绘画、雕塑装置,带动了基础设施和村舍民居的全面改善。
现在整个村子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展览场,营造了耐看、耐读、耐体验的生态艺术人文环境,适时的建设有文旅意义的配套设施,如:民宿、餐厅、酒吧、展室……等,又与环常山区域的农业采摘、旅游业态完美的结合起来,成为本地区文创策源地和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
▲ 艺术家张破装置作品《基石》
▲ 艺术家张破装置作品《翔 . 运》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在村庄建设方面本着“规划,以自然实用功能的前瞻性原则”;通过规划设计硬件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的美感。充分尊重村容村貌的原本特性和村民的意愿,同时避免因高大上而把村民边缘化。
依据其生活和生产业态关系来确定规划,建设更具有完整功能的现代化艺术村庄,以改造“家”的概念改造建筑主体,用低成本在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有序整理,因地制宜。
避免花很多钱来搞“超限园林规划”,避免后期维护成本太高,以更质朴的方式来改造艺术家工作室,着重提高房屋的安全、实用及功能性,不过于强调或过于凸显设计装饰,而是留有余地,让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增减其内容,尤其是外观上避免让村民产生遥不可及的情绪,不追求刻意造作的架式,而是把使用者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在功能上做到耐用扎实。
让村庄有一份难得的艺术特色,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也是逐步优化的过程,集中资源做出亮点。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的践行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省领导的关注,时任山东市委书记刘家义和时任省长龚正,分别来蔡家沟调研视察;龚正省长还欣然将蔡家沟村作为其工作联系点之一。
“蔡家沟 · 艺术试验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也是团队自身的升华。
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在路上…… 经常驻村创作的还有外国艺术家:前田穣(日本声场艺术家)、朴炳一(韩国艺术家)、朴美珍(韩国艺术家)、康伦祯(韩国艺术家)、金恩希(韩国艺术家),来自中国台湾的王墨林(当代剧作家)。
我们谨以此文与大家交流分享,粗浅疏陋言不尽意,望多包涵指正。
本文来源UMaarchitects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135/1001